可燃冰不是冰?他是天然气也就是甲烷,混合了一部分水,在低温,高压的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看起来像冰的混合物。
而且分解出来的天然气的量非常的大,一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不仅如此,可燃冰在相同的条件下,要比天然气,石油,煤炭释放开来的热量多出十倍都不止。
所以可燃冰被发现具备这样大的价值之后,就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取代石油的能源。
想要了解可燃冰的储量,就得先知道可燃冰一般是被地球给藏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接着就是形成甲烷的初始物质,甲烷最简单的生成方法就是枯枝烂叶的腐烂,或者使用细菌将有机质进行分解。
要知道十米一个大气压,三十米的水深就会直接产生三十个大气压,而且水越深,海水的温度就会越低。
所以可燃冰是被地球隐藏在了水深大概在三百到三千米的海底,这个量可以占到全球的97%。
如果对这一个数字还没有概念,对比一下天然气,石油,煤,把这三样东西的储量加到一起再乘以2就可以了。
这件事,得追溯到1810年,有一位科学家叫汉弗莱.戴维和他的助手法拉第,在实验室里做试验。
这一次的发现,让人们认识到了气体和水结合之后,会产生类似冰的物质,这种物质被汉弗莱.戴维叫做气水合物。
方便是方便了,但让管道维护工人最头疼的事情出现了,当天气严寒的时候,管道里就会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冰块。
最后这件事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注意,最后他们拿回去进行了分析,最终得知,这就是天然气和水的混合物,不是冰。
但当时的前苏联科学家认为,可燃冰不但可以在输气管道中被制造出来,其实在自然界中,一定还存在着天然的可燃冰。
在1971年的时候,美国的科学家想要研究海底的岩石,于是用深海钻岩技术在海底打孔取岩芯。
当时间走到八十年代的时候,可燃冰在各地被发现,从这样一个时间段起,就有了使用可燃冰代替石油的想法。
可燃冰的发现,以及他的远景价值,让很多国家提起了兴趣,尤其是大量消耗石油,但本身还缺少石油的国家更是如此。
日本的国土面积本身不大,很多资源都缺,尤其是石油,但他发达的经济系统运行起来,缺少了石油,哪就麻烦了。
这就导致长久以来,日本依靠进口原油维持着他的经济运作,这个进口额度占比高达85.5%。
在九十年代的时候,他们就找到了可燃冰的位置,在日本东部的海槽里,如果开采成功的话,能够完全满足日本未来一百年的能源消耗。
所以在开采可燃冰的研究上,日本很积极,早在1998年就和加拿大合作,在加拿大的北部麦肯齐三角洲进行了钻探试验。
这一次似乎成功了,生产了六天,一天产量在两万立方米,六天下来开采量超过了十二万立方米。
不过很可惜的是,第七天的时候,就出现了毛病,海沙进入到了开采井中,设备报废了,只能停止开采。
2013年三月十二号开采,并对外宣称他们掌握了开采技术,到了三月十八号的时候,对外宣布一切结束了。
对此日本不甘心,到了2017年的五月四号,日本再次来到2013年开采的地点,进行二次开采。
结果这次设备比上次厉害一点,开采了十二天,还是遇到了相同的原因,开采失败。
于是在2017年的六月,日本承认了自己的技术不行,和他们的开采计划不匹配。
早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就已经通过了可燃冰的相关开采法案,而且美国的能源部还对相关的试验进行了拨款。
到了2006年的时候,又投入了三百八十万美元,对六个相关项目进行了投资。
其实对于可燃冰的开采,很多国家都在尝试,比如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等等。
但这些国家对可燃冰的开采,在陆地上试验就没什么太大的进展,就不要说海洋上了。
中国本身的发展就需要庞大的油气资源进行推动,所以对于可燃冰也是相当重视的。
早在1999年的时候,就设立了可燃冰的调查研究项目,并在中国海域中找到了可燃冰。
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所以到了2002年的时候,这就开始了一个为期十年的调查和研究项目。
五年后,也就是2007年的时候,就进行了一次可燃冰钻探,这也是第一次,样品很快就被成功的取出。
开采水深一千二百二十五米,试采时间预定一个月,预定总产量是近八十七万立方米。
到了2020年的三月二十六号,中国自然资源部,宣布中国在中国海域的第二轮试采成功,而且是超额完成。
最主要的是,可燃冰的关键性装备,都是国产的,而且试采的过程中甲烷没有泄露,更没发生什么地质问题。
就像中国的超算,一开始是跟着人家跑,成为第一,人人皆知,可到了从硬件到软件都实现了国产化之后,就很少再听到超算的话题一样。
这就是传统,看看历史上,一旦打了胜仗,寥寥几笔带过,你想多知道一点,他都不乐意写。
可要是打了败仗,你看看,长篇大论的写,又是辎重,又是人数,又是地点,生怕后人不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哈佛学霸被当场遣返,Nature曝出75%科学家想逃离美国!欧洲加拿大光速抄底
大舅妈春节前去世了,二舅妈春节后得了癌症。母亲说:谁都没活过她们的婆婆,人活着就是一个心态。
英特尔 Nova Lake 定档 2026 年,18A预计年底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