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拉善的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央视《2025年非遗晚会》中展现风采,吸引了全国观众的关注。这场新春特别节目由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充分展示了阿拉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渊源与独特的手工技艺,让迫切希望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的人们赞叹不已。
这两项非遗项目分别是牛羊肉烹制技艺(阿拉善烤全羊)和地毯织造技艺。它们不仅展现了阿拉善人民历久弥新的传统技艺,还反映了该地区的文化历史与民族传承。
烤全羊:美味传承三百年阿拉善烤全羊作为这一地区的特有美味,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年前。清代康熙年间,阿拉善王府在北京的建立,为这一传统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结合蒙古族的传统烹饪技法与北京“焖炉烤鸭”的技艺,阿拉善烤全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味道与风格。
为了制作这道美味,通常选用阿拉善草原上重约40斤的土种羯绵羊,使用特制的烤炉,从选材到烹饪的每一道工序都经过精心设计。烤制完成的羊肉外焦里嫩,色泽金红,芳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食用时,羊肉以外皮、肉、骨头的顺序精致切割,再搭配荷叶饼、小葱、黄瓜丝与面酱,搭配出一种别致的享受体验。央视的主持人撒贝宁和龙洋在品尝后都表示,打开了吃烤全羊的一个新世界,更让广大观众感受到了这道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
地毯织造:细腻工艺的传承与烤全羊相辅相成的是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这一工艺早在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拉善地毯的制作历史悠远长久,源于公元1736年后,有着近290年的历史。制作的步骤复杂且精细,从设计概念到最后成品,需要经过构思、织作、平整、剪裁、洗涤及造旧等多个步骤。
阿拉善地毯以本地土种羊毛为原料,因其坚韧、弹性强且光泽感好而广受欢迎。其仿古地毯是中国地毯的五大流派之一,制作流程与工艺融合了阿拉伯和中国宫廷的传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截至目前,阿拉善盟已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项,盟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3项。本次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亮相,不仅是对阿拉善文化的充分认同,也是对非遗文化传承的一次美丽展现。通过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非遗项目不仅能保持活力,更能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与观众,进一步探索阿拉善的文化与传统。
文化传承的时代责任在今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延续,也承担着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让我们在感受阿拉善烤全羊的美味、欣赏阿拉善地毯的精美之余,更应珍惜与保护这些非遗项目。这些代表着智慧与创造的民间艺术,承载着先辈们的奋斗与生活,可以让我们共同关注与传承。
这两项项目的成功展示也呼吁广大民众更加关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努力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对于热爱文化、关注非遗的我们来说,这正是一次难得的研究与学习的机会。未来,期待慢慢的变多的非遗项目能够走出家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人看到那非遗背后的故事与情感。
阿拉善的非遗文化走出家乡,拼搏在央视的舞台上,无疑为该地区的文化自信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希望这样的文化盛典能激发出更多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热情,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共同构建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景观。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