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猪肉料切成细粒状填塞到猪场衣内,将之悬挂于烧猪炉内烘干,食之风味独特。清朝光绪年间约1886年,黄圃人灵会坊人王洪就在一次偶然的操作下,发明了腊肠制作手艺,后几经改进,名为腊肠出售,引致坊人争相仿效。至今,这项技艺已由王氏家族四代匠人传承百余年。
作为广式腊肠的发源地,腊味产业也早已是中山市黄圃镇一张亮丽的名片。至今,全镇已有100多家腊味生产企业,是全国最大的广式腊味生产基地。黄圃镇腊味现有60多个品种,以腊肠、腊肉、腊鸭、腊鱼品种销量最大。
11月1日,由黄圃镇宣传办与荣业食品联合主办的“寻味黄圃”开机仪式真正开始启动,本次“寻味黄圃”的拍摄将联手央视《匠心》栏目组,将黄圃百年腊味技艺以及其独具匠心的优良历史传统,传播给全国观众。央视栏目组负责这个的人说,《匠心》是一档大型电视纪实类节目,用镜头记录创新传统技艺、传承工匠精神的匠心故事。经过半年的选题考察,栏目组认为这与荣业食品对黄圃腊味的传承十分契合。于是,节目组决定走进黄圃,记录下这里的腊味故事,并制作成系列节目中的一部《人间烟火》。
借助《匠心》开拍之机, “寻味黄圃”大型拍摄活动也同时启动。“黄圃人百年前对美食的执着成就了今日的腊味之都,这份匠心延续百年,这份美味飘香百年,成为当之无愧的黄圃味道。”黄圃镇党委委员李华军表示,从美食出发,“寻味黄圃”节目将为观众讲述黄圃地区的传统美食,展示一方水土孕育的美食文化,跟随飘香的美味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故事。
因美味结缘,上午的开机仪式上,两大节目携手开拍。据悉,在今后的时间里,两大节目组将分头前往周边区域,寻找那些藏在深巷人未知的特色美食。“这个栏目我们前前后后筹备了已经半年多,我们定位的是以中山市黄圃镇为中心,方圆50公里以内的距离,在这个范围内去寻找美食,挖掘其中的匠人故事。”《匠心》栏目组负责人告诉南方+记者。
此外,李华军透露,接下来,“寻味黄圃”摄制组也将在全镇范围内深入街巷,以坊间最具特色的传统美食为主线,揭示其传承与创新的脉络,以时代的新角度再度呈现那一道道令人耳熟能详的美食。
荣业腊味、关家尾头菜、通理桥米酒、泽记酸菜、三顺生饼食……一份份美味的食品摆在桌上,1日上午,黄圃镇拿出了看家菜品,邀请前来的宾客们品尝。现场,荣业腊味第四代传人叶浩波,还亲自教授培红小学的学生们制作手工腊肠,寓意黄圃腊味传统技艺将继续一代代传承下去。
腊味文化馆、腊味九大簋,广东荣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显韬介绍,公司在腊味菜品和腊味文化的推广上,一直在谋求新的契机,以扩大黄圃腊味的影响力。“本次能够参与到央视的节目录制,是四代传承的精神与《匠心》栏目的主题不谋而合。”王显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由清末年间起,王显韬曾祖父王添福便利用卖粥剩下的肉料,用心制成腊味。目前,在国内,能够传承四代近百年的腊味家族并不多见,王氏家族对于工匠技艺的保护,使得古老的手法得以留存至今。然而,王显韬偏偏又很重视创新。“传统食物历经几辈人,其美味的口感要传承,然而,在食用的方式和食物品质方面,也必须迎合现代消费者的饮食上的习惯。”王显韬说。
从手工灌注腊肠到如今引进机械人操作,王显韬说,香味不变,工艺上依然有着非遗的传承,在精密设备的支持下,现代化的制作将更加精良。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荣业食品目前在进料出料环节上都有着严格的把控,他说这是加工产业现代化的优势,与匠心精神并不冲突,恰恰是在追求品质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此前,黄圃腊味普遍以二次加工的半熟产品为主,消费者有必要进行加热再烹饪,才能最终食用腊味。如今,根据第三方市场调研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腊味这一传统美食依然颇受年轻人喜爱,只是他们的食用习惯不同了。“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又怕麻烦,为了迎合他们的饮食上的习惯,我们也逐步在推广即食食品,推出了不少不需要二次加工就可直接食用的腊味商品。”王显韬认为,精细化生产就是在消费的人细分方面做足功夫,目前,该公司生产的自热腊味煲仔饭、即食腊肠等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
今年四季度,荣业食品也将再推出专对于减肥人群的鸡胸肉、代餐肉食品,依然保留历史的风味。王显韬希望,不论什么新种类的产品,都能让我们消费者尝到古老的风味。谈及企业管理,他认为,传统产业必须要适应现代管理,企业处在不同时期要有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品质始终是产品的生命线。